中新网烟台11月30日电 (杨兵 杨馥宁)29日,王懿荣文化传承交流会在“甲骨文之父”王懿荣故里山东烟台福山区举办,百余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参与会议,共商王懿荣文化研究成果。
据悉,今年是甲骨文被发现的第124年,甲骨文的首次发现,将中国使用汉字的历史推到1000余年前的殷商时代。
王懿荣文化传承交流会在山东烟台举办。杨馥宁 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震中围绕“王懿荣能够发现甲骨文的国学和古文字学素养”“甲骨文发现对商代史研究的意义”“甲骨文与中国早期文字及其文字的起源”“甲骨文与华夏的共同语言文字”“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之一:汉字”五个方面作主旨演讲。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籍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素认为,在目前已出版的关于王懿荣亲撰的著作集中,刘承幹编校的《王文敏公遗集》对王懿荣著作的收录内容近乎全面,在研究王懿荣文化方面具有重要参考。
在分组研讨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王懿荣与甲骨文、王懿荣生平与交往、王懿荣与金石收藏、王懿荣精神及其时代价值共四个专题,开展了深入研讨交流并分享研究成果及心得。
烟台作为王懿荣故里,近年来围绕研究传承王懿荣文化,先后建成王懿荣纪念馆,成立王懿荣甲骨学研究会、甲骨文研究所,设立王懿荣高级中学、王懿荣文化广场,开展王懿荣文化专门研究、王懿荣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等活动。(完)
中新网福州11月30日电 (记者 龙敏)30日,随着长196米、宽35米、重4.4万吨的福建厦门跨东海域通道北延伸段工程上跨福(州)厦(门)高铁公路桥转体梁,顺时针转体85度跨越福厦高铁。转体成功后,转体梁合龙段不再位于铁路上方,最大限度减少了合龙施工对铁路线路运营的干扰,有效降低了施工安全风险。
30日,随着长196米、宽35米、重4.4万吨的福建厦门跨东海域通道北延伸段工程上跨福(州)厦(门)高铁公路桥转体梁,顺时针转体85度跨越福厦高铁,转体成功后,转体梁合龙段不再位于铁路上方,最大限度减少了合龙施工对铁路线路运营的干扰,有效降低了施工安全风险。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供图
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转体施工,是世界罕见的同类型超大型混凝土T构结构转体施工,上跨福厦高铁,面临转动重量大、线性控制难度大、安全风险高和转动精度控制难度大等多项难题。
为确保转体施工顺利进行,参建单位利用BIM技术(建筑信息模型)对桩基、球铰、转体等施工过程进行电脑模拟,保证施工工序精准完工,并根据实测数据进行梁体配重,保证转体施工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厦门跨东海域通道北延伸段工程于2022年5月开工建设。为最大程度减少施工对在建高铁工程的影响,建设与施工单位采取“先建桥后转体”的施工方式,破解了在建高铁与上跨公路桥同步建设的难题,为中国高铁建设开辟了新路径。
中铁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转体施工过程中,采用了智能化实时可视监控系统,监控转体梁关键截面应力、桥端位移、转体速度、空间位置、风速风力、牵引力等相关参数,实时掌握转体梁工作状态,将转体误差控制在10毫米之内。
福厦高铁是中国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跨海高铁,每日开行动车组列车最高达62对。自开通运营至11月29日,福厦高铁共计发送旅客61万余人次。
海峡(福建)交通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喻文球称,福厦高铁的开通运营,与福建省路网干线相互连通,将助力福建建设东南沿海综合交通枢纽、打造智能交通体系,有效提升民众出行质量,进一步拉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