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江西彭泽11月30日电 (王剑 汪昱君)搭建村企合作平台,大米加工项目年产大米3000余吨;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累计投入资金3000万元打造和美乡村;成立乡贤理事会,探索乡村治理“小屋协商”机制。从“东南飞”到“凤归巢”,江西省彭泽县芙蓉墩镇长山村依靠乡贤资源,助力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长山村加强与在外乡贤沟通联系,探索建立乡贤人才库,分类整理出乡贤人才50余人。充分发挥乡贤资源优势,通过争取上级资金、乡贤捐献资金、村庄自筹资金等多种方式,累计投入资金3000万元打造和美乡村。
从“东南飞”到“凤归巢”,江西省彭泽县芙蓉墩镇长山村依靠乡贤资源,新修村级公路20.8公里、安装路灯300盏,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彭泽县委统战部供图
当地积极引导在外乡贤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工程,新修村级公路20.8公里、安装路灯300盏,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乡贤王华君捐资100多万元用于本村教育事业;乡贤金雪亮自2021年起提供每月600元伙食补助给村小学;长山村联合乡贤与县人民医院签订合作协议,每年给全村6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体检。
江西省彭泽县芙蓉墩镇长山村乡贤捐建的党群服务中心。彭泽县委统战部供图
据介绍,当地坚持把乡贤力量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补充,充分盘活乡贤资源,邀请本地德高望重老党员、退休干部教师、致富带头人等成立乡贤理事会,探索“小屋协商”机制,确保“小事不出屋、大事不出村”。今年以来,长山村先后帮助村民调解邻里纠纷80多起,带动6个民生项目落地。
长山村探索构建“乡贤+产业+农户”的共享模式,建设拥有收购、烘干、加工、成品完整产业链的大米加工项目,年产大米3000余吨。通过“村企联合、村村联建”,将长山村“红利”辐射周边,有效带动周边柘林、红桥、三联村集体经济增收。(完)
中新网郑州11月30日电(记者 阚力)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30日举行“全面贯彻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该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阐释美丽河南建设如何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当日,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李哲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重大国家战略落实有力、低碳转型成效明显、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提升、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等五方面的该省生态文明建设具体体现。
图为新闻发布会。记者 阚力 摄
李哲表示,2022年全省PM10、PM2.5较2015年分别下降37.8%、37.7%,优良天数较2015年增加42天;国家考核河南省的160个水质断面中,Ⅰ~Ⅲ类占81.9%。2023年,该省PM10、PM2.5、优良天数三项主要指标保持“两降一增”,特别是4至9月份连续6个月PM2.5实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达标,1至10月,全省160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占81.1%。2019年以来,连续4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持续保持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2018年的17.9%提升到40.6%。
近年来,河南的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提升,地更绿了,水更清了。目前,该省累计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7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9个、省级生态县45个。先后建立5类351处自然保护地,全省75%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和80%的典型生态系统被纳入自然保护区保护范围。
李哲表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生态涵养功能增加,区域生态环境优美,总干渠沿线两侧生态廊道成荫,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及总干渠河南出境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标准,确保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和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黄河流域35个国控断面全部达标,出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高标准建设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1200多公里,流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增强,到三门峡栖息越冬的白天鹅达到1.5万只,成为全国首个“白天鹅之乡”。
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方面,河南坚持把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与大气、水、土壤三大攻坚任务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有力地促进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水平整体提高。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刘志辉在发布会上介绍称,该省加强“三水”统筹,发布《河南省黄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生态补偿措施,开展入河排污口、城市黑臭水体、污水处理设施排查整治,“一河一策”治理金堤河、蟒河、二道河等污染较重河流。
他称,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2020年以来,黄河干流稳定保持Ⅱ类水质,因水质改善显著,我省先后获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2023年1-10月,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流域Ⅰ~Ⅲ类水质断面占比达91.4%,同比上升5.5个百分点,有力保障了“一河清水出中原,百转千回入齐鲁”。
此外,河南科学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编制的中部六省区域标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技术规范》,是全国第一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领域的标准。刘志辉表示,截至目前,全省1296条农村黑臭水体已治理598条;其中,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612条,已治理333条。力争2025年底,在全面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的基础上,基本消除全省的农村黑臭水体。
如今,豫东青头潜鸭繁衍、豫西大天鹅成景、豫南朱鹮安家、豫北金钱豹常现、豫中大鸨过冬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代表。(完)